周二 世预赛 波黑VS奥地利
波黑继承了前南斯拉夫足球的技术基因,尽管国家成立仅 30 余年,却在 2014 年世界杯创造过小组赛出线的辉煌,当时以哲科为核心的攻击群展现了巴尔干足球的灵动与创造力。如今这支球队延续着防守反击的传统,4-4-2 阵型中双后腰的拦截与边路突击的速度,成为他们四连胜领跑 H 组的关键,小组赛至今打入 10 球仅失 1 球,攻防两端的平衡让人看到昔日荣光的影子。但球队过度依赖39 岁老将哲科在前场的桥头堡作用和终结能力(另一名主力前锋,效力斯图加特的德米洛维奇的进攻效率并不高),哲科一旦被限制便陷入进攻停滞,这种 "单核依赖" 正是小国足球人才断层的缩影。波黑国家队内大多数球员都来自与海外移民家庭,像科拉希纳茨在德国出生、贝戈维奇成长于加拿大,哲科则是波斯尼亚族裔,已经不在阵中的皮亚尼奇则是塞尔维亚族裔,这支多元、多民族的球队,是波黑这个国家饱受战争洗礼后的历史产物,拥有着超越族群的凝聚力,足球是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也是国家荣誉的体现,虽然他们的阵容缺点明显,但主场作战之下,这支球队不会轻言放弃。
奥地利则代表着足球体系的现代化改造成果。这支球队承载着德语区足球的严谨与革新。从 1998 年世界杯后长达 15 年的低谷,到近年连续晋级欧洲杯正赛,朗尼克推行的 "高位逼抢 + 中场控球" 哲学彻底重塑了球队风格。如今的奥地利队朗尼克战术体系下展现惊人的战术纪律性,球队将前锋作为第一道防线,失去球权后就地反抢,中场组合场均贡献 15.2 次抢断,构建起令对手头疼的中场屏障,重夺球权后的迅速转化形成威胁进攻,运行体系严密、高效犹如工业机器,基于这种体系,球队得以拥有超高的场均控球率,可以通过边路传中、中路渗透和定位球等多元方式破门,进攻手段的丰富性也远超以往。
此役波黑的防守反击体系将直面奥地利的高压逼抢,这是典型的 "空间争夺战",主队场均控球率不高,却擅长通过快速传递在转换中创造杀机,哲科虽年事已高但其禁区嗅觉与定位球能力仍是最大威胁;奥地利这边,由前锋便开始的高压逼抢和顽固的中场屏障会限制波黑的进攻组织,虽然球队面对密集防守时转化率有待提高(此前在对阵塞浦路斯时仅 1 球小胜),但锋线上阿瑙托维奇的支点作用与格雷戈里奇的穿插跑动,在波黑防线较慢的转身速度下也足以产生威胁,另外,当地晚间的天气只有19度,这个舒适的温度十分适合朗尼克的高压体系,对于球员的体能来说足够友好,本场比赛严防哲科,限制住波黑的反击不成问题。主负,01/12
文章来源:http://www.qiuzhangmen.com